痛風患者一運動就會痛?1名30歲女性痛風患者,為了避免痛風頻繁發作,除了注意飲食控制,還謹記要經常運動,但是,每次運動後的深夜關節就會出現腫痛,因此不敢再運動。醫師表示,適量運動可調節尿酸代謝,但是,過度的運動,尿酸反而會飆高,因而引發疼痛。尤其運動後,一定要適度補充水份,才能加強尿酸代謝。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痛風是因為尿酸代謝的異常,於體內產生過量的尿酸;或因為尿酸的排泄受阻,使得尿酸鹽沈積在關節而引起的疾病。當尿酸鹽晶體沉積於其他組織也可能引起尿路結石、痛風性腎病變等問題。

痛風是現代常見的一種文明病,平常沒什麼感覺,但一發作起來疼痛真的是要人命。當急性痛風發作時,關節會出現紅、腫、熱、劇烈疼痛,多在半夜發作,甚至會痛到讓人從睡眠中驚醒,初期以發生在下肢單一關節為主,如第一蹠趾間關節、腳踝、膝關節等,但隨著發作時間增加、病情惡化,有可能出現在其他的關節。

文章標籤

H&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綠花椰菜名列「超級食物」榜單第4名,有極高的營養價值與保健功效,除了抗氧化物質高是防癌大功臣,豐富葉黃素保護視力健康以外,近來英國最新研究更發現,綠花椰菜對於抑制退化性關節炎也有十分良好的效果。

40749  

綠花椰含蘿蔔硫素 能防止關節細胞損傷

文章標籤

H&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受到飲食習慣的影響,國人罹患痛風的年齡層正逐漸下修,過去患者多於40、50歲發作,但最近就有一名18歲林姓男病患,因三不五時就跑去吃火鍋,結果造成右腳踝關節腫痛。醫師表示,年輕人痛風發作的原因很多,半數以上都是飲食不當所致,病發部位多以大腳趾和腳踝居多。

29078  

這名患者患有痛風家族病史,但覺得自己還很年輕,飲食未曾有適當的控制,特別愛吃鍋類食物,造成體內尿酸過高,並在日前吃完火鍋後的隔天早上出現右腳踝關節紅腫、疼痛的情況,經醫師確診為痛風發作後施予打針、吃藥,2天後才使症狀獲得改善。

文章標籤

H&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每天緊盯血糖變化的原因之一,就是避免足部傷口潰爛,甚至淪為截肢的命運。醫護專家表示,糖尿病病人應遵照6要領,維持足部清潔、促進血液循環,才能避免感染和傷口惡化潰爛。

平日以務農維生的62歲林阿姨,罹患糖尿病20多載,因平日血糖控制不佳,胰島素經常忘記施打,造成右腳第三趾傷口潰瘍2個月,最後經醫師診斷,使用抗生素治療2個星期,才修復好傷口,以免組織潰瘍終至截肢。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正修表示,糖尿病人一生當中,約25%會發生足部潰瘍,主因是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所引起之下肢病變。糖尿病足患者,若沒有按時施打胰島素,以幫助血液中攝取的葡萄糖能夠順利進入身體細胞,容易導致糖尿病更嚴重,傷口也會因沒有控制好、末稍血管循環不好而癒合不良。

文章標籤

H&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某知名麵包店的香精事件鬧的沸沸揚揚,究竟我們該如何分辨何種才是純天然? 要如何才能吃的安心呢?

蘋果日報前美食組組長張瑀庭教您分辨

----------------------------------------------------

文章標籤

H&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記得電視廣告演員「腳麻伯」嗎?1名老人在火災現場,碰到採訪記者訪問回應說:「我雙腳都麻掉了,我是要怎麼跑」?在骨科門診中常見求診老人主訴腳麻走不遠,甚至出現跛行的情況,以為自己中風了。(影音/攝影記者黃志文)

骨科醫師毛贊智表示,老年人走不遠,或是出現走路一跛一跛的情況,不要緊張以為是中風,因為腦中風造成的麻木感,通常是突然性,且多半會血壓上升、臉部麻木,合併單側的臉、手腳無力。此時必需找醫師檢查,進一步確認為「血管性跛行」或「神經性跛行」。兩者症狀有類似之處,找有經驗的醫師即可診斷確診屬於何者。

文章標籤

H&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運動太無聊嗎?目前運動聽音樂已經成為一種流行,音樂可刺激懶人做運動的意願,且跟著音樂節拍做運動,還可以讓運動更來勁、時間更持久。醫師表示,中強度運動對人體的幫助最大,搭配的音樂節拍數最好是每分鐘140拍,例如五月天的〈傷心的人別聽慢歌〉,但中老年人的運動音樂節奏應更慢。

音樂運動好處多 上班族動起來

復健科醫師陳易進表示,上班族久坐不動,常常肩頸痠痛,但是聽音樂做規律性的有氧運動,可增加肌肉協調度,提高血液中的含氧量,代謝堆積的乳酸,增強體內代謝,消除疲勞和痠痛。

文章標籤

H&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罹患風濕病的患者,會比一般人更減少運動的意願,其實這樣反而不利於控制疾病!風濕病醫學會表示,適度運動對這類發炎患者來說,可降低關節發炎與沾黏機率、緩解脊椎疼痛,釋門少林功夫團指出,即使患者行動已不便,透過2招「呼吸配合伸展」的簡易運動,也能達到復健效果。(影音/攝影記者黃志文)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嘉哲表示,以年輕男性好發的僵直性脊椎炎為例,除了鼓勵患者要警覺可疑症狀而即時就醫、積極治療,更建議患者在減少關節脊椎不當受力的情形下,應該多進行伸展運動,尤其強調伸直與後仰的動作;此外還要搭配腹式呼吸,以增進心肺功能。

文章標籤

H&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骨質疏鬆症是易被忽略的骨骼代謝疾病,並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其後果是發生各部位之骨折,而其中尤以髖部骨折與脊椎體最為嚴重。根據成年女性髖骨骨折發生率以亞太地區國家的骨折風險度可以發現,台灣已經是全亞洲最高風險地區,排名世界第7,僅次於丹麥、瑞典、挪威、瑞士、美國等國家。

目前台灣婦女平均壽命為78多歲來看,大約三分之一的台灣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柱體、髖部或腕部之骨折;男性也約有五分之一的風險,這樣的流行率,已與美國白人相當,都屬於高流行率地區。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成大醫學中心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吳至行表示,髖部骨折致死風險高,不可輕忽。大家都以為只有癌症死亡率高,其實目前因骨質疏鬆致髖部骨折的第一年死亡率男性為22%,女性則為15%,死因則以長期臥床引發之感染為主,此比率等於是乳癌第3、4期,也等於一般中風的死亡率。

文章標籤

H&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骨質疏鬆症骨折發生率曾是亞洲第1,但近年因髖部骨折的住院率年平均減少2.7%,醫師指出,這除代表台灣抗骨鬆小有成績,也可能因國人吸菸率下降、鈣質與維他命D攝取量上升,但健保資料也顯示骨鬆藥費已較12年前增加7倍,國人仍需注意保骨,關鍵在於補鈣跟「頂天立地」4字訣。

骨折率降,但骨鬆藥費增加7倍

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表示,雖然65歲以上長者髖部骨折住院率在1999至2010年間每年平均減少2.7%、75歲以上減少達6.1%,但研究數據也顯示,這12年間,髖部骨折長者住院健保總花費增加3成、骨鬆藥費增加7倍,表示台灣老年人的骨鬆問題不可小覷。

文章標籤

H&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