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運動、爬山健行過後覺得膝蓋痠痛無力嗎?
或是年長者覺得膝蓋疼痛不適?
烈運動、爬山健行過後覺得膝蓋痠痛無力嗎?
或是年長者覺得膝蓋疼痛不適?
現今的60歲女性約半數有骨質疏鬆症的問題。20~30歲的女性們可能會覺得這種事情還早而忽視,但一切都是經年累月而成的。現在若過於偏食、過度減肥、運動不足的話,將來骨質疏鬆症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這次身為飲食管理師的筆者將為大家介紹,可預防骨質疏鬆症的飲食生活及運動。
骨質疏鬆症為何?
骨骼和皮膚及頭髮相同會不斷重複新陳代謝以保持強韌,但停經後維持新陳代謝及骨質的雌激素下降,被破壞的骨質會比新製造出的骨質還多,導致骨骼疏鬆。
奇怪!我常喝大骨湯、牛奶,怎麼還會骨本不足?相信這是許多民眾常有的疑惑。事實上,對於骨骼保健概念,國人普遍仍存在許多迷思,甚至深信這些錯誤的觀念,不只忽視補鈣的重要性,甚至聽信偏方任意補鈣,輕則白補鈣,嚴重恐造成身體負擔。
補鈣別補錯!
中國人愛吃補,自此流傳喝大骨湯補鈣的說法,但以營養學角度來看,要透過特定食物來補足衛福部公告的成人每日鈣質攝取建議量1000毫克,至少要一天喝36碗的大骨湯才足夠(100c.c.大骨湯僅含4毫克鈣),因為鈣質不容易從骨頭溶出,除非加入醋熬煮。但正常人根本難以達成。
人體骨骼由皮質骨和海綿骨組合而成,且不斷代謝重組,如果舊骨質代謝過多或過快,新骨質又來不及製造,兩者便會失去平衡,使其間孔隙不斷增多、變大,形成代謝性骨骼障礙—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發生時所產生的症狀
更年期婦女,停經後因為雌激素急速減少,而加速骨質流失,直到停經後5年以上,其骨質流失才趨緩,由此估計,在55至75歲期間,婦女會流失總骨量的20%。當骨質疏鬆症發生時,病患常常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只有腰痠背痛,因此常被忽略,直到真的發生骨折,或在累積一些傷害後,才會引起明顯的症狀。
10月20日是「世界骨鬆日」,調查發現,台灣上班族5成不運動、8成不喝牛奶補鈣,9成面臨骨鬆危機!醫師提醒,不要輕忽骨鬆危機,特別是長期窩在辦公室,恐成為骨鬆高危險族群;女藝人賈永婕也呼籲,「保骨」應先從生活改變做起,包括:多喝牛奶補鈣、健走、多曬太陽等3招「好骨氣」,有效預防骨鬆。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針對全台372位上班族進行骨鬆認知調查,9成憂骨鬆問題,高達8成不運動、5成不補鈣,上班族預防骨鬆認知不足,恐造成未來行動力急速下降。
骨質疏鬆 骨折風險致死高
茼萵的原產地是土耳其及敘利亞等地中海地區。在中醫上被視為可去除上火、有鎮定焦躁的作用,從以前就被稱為「吃的感冒藥」。
茼萵富含的β- 胡蘿蔔素在體內會轉變成維生素A,能強化黏膜及皮膚並能提高免疫力。與骨頭習習相關的維生素K也很豐富,它可以幫助骨質生成,提高骨骼強度,最適合預防骨質疏鬆症。茼萵莖葉的特有香氣是來自檸烯與α- 蒎烯,它們具有放鬆、促進食欲、固胃及止咳的效果。
不僅如此,豐富的膳食纖維能解除便秘,幫助預防不好的生活習慣疾病。茼萵也富含很多鉀,可利尿、消水腫以及降低血壓。
秋刀魚是陽性魚類,分布於北太平洋區,產季在秋天,屬於迴游魚類。台灣每年捕獲量甚大,是味美價廉、營養超值的魚類。在中醫觀點,可為虛弱體質補充能量、溫暖腸胃,並促進氣血循環。
秋刀魚的血合肉(顏色較深的部位)有比其他魚類多3倍的維生素B12,它可製造紅血球、幫助神經細胞合成,也可預防貧血、不孕症,以及因神經過敏引起的焦慮及憂鬱症。
父親節即將到來,全台灣有高達59萬的老爸,面臨骨鬆骨折危機。醫師指出,骨鬆並不是女性的專利,年長、曾骨折,或是長期服用類固醇的男性,都是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尤其骨鬆患者骨頭猶如蛋殼,一旦有不當外力介入,包括按摩器材,或是推拿等,都有可能導致骨頭受到傷害,千萬不可小覷。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基隆長庚醫院婦產科教授醫師陳芳萍表示,根據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統計,50歲以上男性有1/5將面臨骨鬆骨折問題,比例甚至超過前列腺癌罹患率,推估全台將有近59萬的老爸,恐因骨鬆骨折遭受健康劇變;因此當家中老爸有「骨頭痛」症狀時,務必先帶至醫院檢查,才是搶救骨鬆的不二法門。
現代年輕女性因坐站姿勢不正、缺乏運動,常有骨質疏鬆、關節發炎僵硬等症狀,另有研究發現35歲以上女性,5成以上有姿勢、柔軟度和平衡感亮紅燈的現象,恐面臨行動力下降的骨關危機。物理治療師建議女性應從年輕時就養成正確姿勢和訓練核心肌群運動的習慣,保護骨骼關節預防老化。
亞洲物理治療聯盟理事長、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健康的骨骼和關節是良好行動力的重要來源,但現代女性常因疏於保健,出現骨鬆、骨折或關節退化等症狀,嚴重時將對個人或家庭帶來沈重的負擔。
女性保健骨骼關節健康應趁早。首先可花一分鐘時間做行動力的自我檢測,項目包括檢查是否有駝背姿勢、彎腰摸地測驗柔軟度,以及單腳站立判斷平衡感。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若表現不佳,平日則可做以下幾個動作,訓練核心肌群,強健骨骼,延緩骨鬆,增加關節靈活度,降低跌倒骨折的風險。
走路老是駝背或直立時無法彎腰嗎?小心面臨骨骼關節危機卻不自知,長期恐有骨鬆、骨質甚至致命的風險。一份關於輕熟女和熟女的行動力指標調查發現,近8成女性彎腰吃力,另有5成女性有背部挺不直、單腳無法站力的現象,行動力不及格,專家建議從35歲開始,從飲食和運動著手,提早存骨本、顧關節
骨關疾病3徵兆:姿勢不正、柔軟度差、平衡感差
國內一份針對35歲以上女性進行姿勢、柔軟度和平衡感的行動力測驗,結果發現7成9女性有彎腰吃力、柔軟度不佳的情況,關節活動力亮紅燈,是3大行動力指標中表現最差的一項;另有5成2女性背部挺不直,骨骼健康堪憂;5成3女性無法單腳站立,平衡感差,易有跌倒甚至骨鬆的風險。
NASA去年曾誠徵志願者參加一項物理實驗,只需要躺在床上70天,就能賺得台幣50多萬元的薪水,主要就是為了研究模擬太空人在旅程中需要長時間冬眠的健康狀況。然而,其實在每個人的家庭中,可能都有如同太空人生活般的「太空阿公」、「太空阿嬤」!
據內政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老人達270萬人 ,推估約有10萬名長者需長期臥床,研究顯示,長期臥床者由於肢體活動不良,骨流失狀況與太空人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相當,連續半年臥病的病人骨密度約流失25% ,等於狂掉了1.5個T值。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監事黃兆山醫師指出,目前台灣65歲以上老人有270萬人,約佔總人口11%,預期到了2040年,比例將一舉突破30%,由於骨質疏鬆症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依推估每5位就有1位為骨鬆患者,因此提早透過健康介入以積極提升骨密度,避免骨折發生,成為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更年期後婦女的骨質流失速度加快,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大幅提升,日後骨折的機率相對也較高。為了照護媽媽的骨骼健康,許多子女購買鈣片等保健食品幫媽媽「補骨力」,但坊間鈣片種類繁多,藥師提醒,購買前應先視個人體質是否與成分相符,服用時也要注意分次補充,才能提高吸收效果。
鈣片有3種 元素鈣含量≠吸收率
台北市聯醫中興院區藥劑科藥師陳彥蓉表示,常見的鈣質補充劑,依成分可分為「碳酸鈣」、「磷酸鈣」和「檸檬酸鈣」等3種,元素鈣含量雖有高低之分,但對人體的吸收率卻差不多,消費者不一定要特別選擇元素鈣較高的鈣片。此外,不同的成分的特性不同,使用時也要視個人身體狀態而定。
骨質疏鬆是國人的常見疾病,臨床多處方雙磷酸鹽類藥品延緩骨質流失速度,許多民眾抱持著「呷好逗相報」和「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觀念,推薦其他有類似困擾的朋友服用。但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雙磷酸鹽類藥品並非保骨、補骨的保健品,濫用恐導致顎骨壞死、股骨骨折或心房顫動,民眾切勿自行購買使用。
抑制蝕骨細胞 骨鬆用雙磷酸鹽藥需處方
食藥署表示,雙磷酸鹽類藥品因可透過抑制蝕骨細胞作用,達到減少骨質流失的目的,故常用於治療老人及更年期婦女的骨質疏鬆症,並可用於治療惡性腫瘤之高血鈣併發症或骨骼相關的系統性疾病。
女性散發著女人味,主要來自荷爾蒙發揮作用,但是,偏偏年過50歲邁入更年期之後,隨著卵巢慢慢衰竭,荷爾蒙也就跟著停止分泌,更麻煩的還是竟然容易因此出現骨鬆,甚至造成機率遠大於男性的骨折,不可不慎!
20世紀初期,一般婦女大多平均活到40多歲,因為大部份在停經前就死亡,所以不會有更年期的問題。但是,現代人的壽命越來越長,根據統計,目前台灣婦女的平均壽命是78歲,也就是說一位婦女在50歲之後,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歲月,是處於在停經的狀態中,因此開始出現更年期後會發生的健康問題。
停經後雌激素降低 骨質流失速度倍增
如果你有經常背部痠痛、身高變矮,以及駝背「老倒縮」的情況,小心骨質疏鬆症已經找上門!骨質疏鬆已經不再只是女性的專利,男性如果本身有其他疾病,有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或是健康意識較弱,對藥物服從性不佳,很可能因為輕忽骨鬆,而導致髖骨、脊椎骨骨折,甚至有致死風險,不得不慎!
男性髖部骨折後 一年死亡率高於女性
骨質疏鬆症已是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尤其骨鬆導致骨折嚴重可致死,不可輕忽。女性對於骨質流失已經有一定的警覺性,尤其更年期之後,更已懂得定期檢測並接受治療的重要性,但是男性不同於女性停經後快速骨質流失,男性骨鬆發生年齡較晚,加上伴有其他肝肺腎等疾病,都容易造成骨鬆。更嚴重的是,如果置之不理,男性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為22%,甚至比女性15%還來得高。
羅太太,多給你家的小孩喝牛奶,補充多一點鈣質才會長得高啦!」兒童與青少年在發育期間,鈣質攝取要充足,才能夠提供長高所需要的養分。此外,成人體內的鈣質含量,對於人體的健康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缺乏鈣質對人的心情也會有影響,可能變得更容易煩躁、易怒,以及引起失眠。
衛生福利部針對成人、國小,以及國高中學生進行「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國小、國中及高中的學生的鈣攝取近100%未達建議量,而成年人鈣攝取不足率達8成以上 ,以上分析顯示國人鈣質攝取普遍不足。
鈣為組成身體骨骼及牙齒的主要成分,若長期鈣攝取不足,對兒童或青少年易導致骨骼成長不良、成人或長者易發生骨質疏鬆症,因此更應該注意鈣質的攝取。
77歲的黃奶奶是個元氣十足的長輩,但卻被篩檢出為骨鬆高危險群,骨密度為-2.9,然而黃奶奶認為自己40年來都有注重骨質,每天都會補充綜合維他命和鈣片,早晨也會到公園練氣功、太極拳,培養了長期運動習慣,卻仍有骨鬆問題,讓她十分訝異。事實上,不是所有運動都有助於提升骨密度,須選擇負重運動,並且每天補充3份鈣食品、曝曬日光。
根據公益信託王詹樣社會福利基金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共同合作的研究計畫結果發現,台灣人的骨質疏鬆現象明顯高於亞洲鄰近各國,平均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骨折之風險,女性為33%,男性為20%,預估至西元2050年將會攀升至每2人中就有1位有骨質疏鬆的問題!
台灣骨折率高 生活習慣與環境「疏」很大
更年期婦女因雌激素急遽下降,身體會出現許多不適症狀,但有一個「隱形殺手」並不會立即帶來疼痛,那就是「骨質流失」,骨質大量流失的情況下會導致女性易發生骨質疏鬆,一跌倒容易就骨折,尤其是髖部骨折,5年內死亡率更是高於乳癌,不可輕忽!
康寧醫院婦產科主任、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第三屆理事長楊再興醫師表示,雌激素在骨代謝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雌激素不夠後,會造成某種蛋白質缺損,直接導致蝕骨細胞數量增加、活性變強,因此女性在卵巢衰竭後,骨質就會快速流失。
鬆骨(小樑骨)骨質急遽流失 骨折問題跟著來
成天待在家裡不出門,電視開著猛打盹?這似乎是台灣許多銀髮族每天的寫照。
根據調查,台灣老年人平均每日花3 小時16 分看電視。將近五成的老人缺乏運動,「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發現過去兩週有運動的老年人僅佔52.3%。他們多半因為年輕時沒有養成運動習慣,或是苦於病痛, 如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糖尿病或慢性肺病等,踏出家門困難。
養生之道在於「動」,再老都不嫌遲
骨質疏鬆是很多人害怕的毛病,擔心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後會被骨鬆找上門。而網路上最近流傳指甲變軟、牙齒鬆動、皮膚變薄等症狀,是骨質疏鬆的前兆的說法,令大家不禁質疑這些說法是真的嗎?醫師表示,骨質疏鬆並沒有所謂的徵兆可言,這些只是網路謠傳不可信。以下是網路關於骨質疏鬆的幾個不實謠傳:
迷思1/指甲變軟、變黃,是骨質疏鬆的前兆?
網路上流傳了這樣的說法:「骨質疏鬆患者身體中的鈣質會大量流失,而指甲的是由鈣質組成。所以有骨質疏鬆問題的人,指甲會比一般人來的軟,或是甲面有發黃、變白的情形發生。因此,要看出自己是否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可以觀察自己指甲的軟硬、色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