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正處在一個快速變老,但從政府到個人卻沒有準備好的狀態裡。人口老化速度飛快。現在有263 萬名老人(至2013 年5 月底),也就是總人口每10 人就有一位,2017 年就進入聯合國定義的高齡社會,比政府和學者預估的速度還要快;在2025 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 位就有1 位老人;到2050 年,台灣將超越日本,成為全世界最老國家。依照現在老化速度,很快捷運不用再特別標示博愛座,因為車廂裡大半都是老人家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年齡超過65 歲進入老年期。後來又把老年再細分為初(youngN old,65 ∼ 74 歲)、中老(moderately old,75 ∼ 84歲)和老老(old old,85 歲以上)三個階段。

老化快,更且老老族大增變成擋不住的趨勢。英國發佈的一份長壽報告推估,2010 年出生的英國男孩會有四分之一的可能性活到百歲;2011年出生的英國女孩每3 人會有1 人可能活到百歲。

台灣也站在這股浪頭上。不過60 年前,作家吳念真、小野、現任文化部長龍應台出生的1950 年代,台灣人平均壽命才55 歲,活到今天的銀髮族標準就算高齡,地方上若有百歲人瑞簡直是大事。

如今,2012 年最新國民平均歲數已拉高至女性83 歲、男性76.2 歲,年過百歲的長者有1876 位。在這趨勢下,初老族照顧老老族,亦即65 歲兒女照顧90 多歲父母的狀況逐漸變得普遍平常;稍微留意每天報紙頭版上的訃聞就可發現,老人家享壽的歲數,動不動就是80、90 歲起跳。不管個人接不接受,老而彌堅的時代已經到來。人類愈活愈老,勢必對國家、個人帶來衝擊。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佈《競爭力路線圖2013-2050》點出未來可能改變世界競爭力重大因素和事件提到,許多先進國家,人類壽命大幅提高到85 歲以上。對預防疾病,減少失能的支出,長期照護體系的負擔變得愈大。

北歐等國家的經驗發現,想要提升老年人的生命與生活品質,必須鼓勵與協助老人過活躍健康的生活,打造一連串無縫的老人照護整合模式,從鼓勵老人運動、參加社區活動、作志工等健康促進,到慢性病早期篩檢、失能防治,到急性醫療、急性後期照護、機構式照護、居家式照護,目標是把疾病造成的失能壓縮到臨終前兩星期才躺病床,才可能減少醫療與長期照護支出。

然而,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OECD)長期照護佔GDP 相比,台灣長期照護預算可拿倒數第1 名,瑞典政府用在長期照護老人的預算高出台灣18 倍,日本高出8 倍(下表)。

45217    

政府投入太少,使得台灣老百姓若想活得久、活得好,很大部份得靠自己和民間公益組織的力量。

許多老人家努力把晚年生活過得精彩。電影《不老騎士》、《青春啦啦隊》裡的阿公、阿嬤勇敢追夢,感動無數人;103 歲的崔介忱爺爺靠著清淡飲食、每天作床上保健操20 式,健走40 分鐘,常懷寬恕心不與人計較,四處分享長壽之道,退休至今快40 年沒看過醫生、沒用過健保卡、沒吃過一顆藥。頭腦清楚、沒有老花,全口真牙、聽力無礙,身手柔軟到雙腿可以分開近180 度,可說是成功老化最佳代表。

相對於崔爺爺的生龍活虎,積極參與社會趴趴走,台灣也有近六成的老人宅在家,幾乎不太出門。平均每天花3 小時16 分看電視,只有一半的人(52.3%)過去兩週有運動。近九成老人家有慢性病,近兩成日常生活功能有困難(失能),需要長期照顧的老人多達33 萬(12.7%)。這使得照顧年邁父母,變成許多人最切身的責任與重擔。

有研究指出,家有一個失智老人會影響周遭22 個人的生活。一旦長輩生病倒下,立刻衝擊到整個家庭。

照顧老者的責任與重擔正壓著台灣的四、五、六年級生(1951 ~1970 世代)。這群中年兒女是知識、能力最好的一群人,心態比身體年輕、生活比上一輩優渥,但也擔負著三明治世代的壓力,既要養兒育女,更必須把父母、甚至阿公、阿嬤放在心上。

下一頁還有喔

第1頁|全文共2頁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 的頭像
    H&H

    華貿座椅電梯

    H&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