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舞曲跳針、跳針無限repeat讓人嗨,但如果是心臟跳針恐怕就嗨不起來。一位50歲的姚先生,向來身強體健,但2年前某次為了要開會,從2樓爬到4樓,突然氣喘如牛,身體無力幾近癱軟,要扶著把手才勉強站直,誤以為是中年體力下滑的他,在妻子要求下求診,赫然發現心跳高達160下,高達常人兩倍。

原以為只是輕微的更年期症狀,殊不知是場噩夢的開始!經醫師詳細檢驗後,確診個案罹患「心房顫動」,當時一頭霧水的他,甚至收到了醫師發出的病危通知,嚇到不爬樓梯也腿軟。

心房顫動警訊:心悸、胸悶、呼吸急促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長吳茲睿表示,心律不整中最常見也最麻煩的病症就是「心房顫動」。依病患病情嚴重程度,可包括生活品質下降,住院,心臟衰竭,中風,甚至死亡!初步統計,全台約有超過13萬以上的人口,籠罩在心房顫動的風險中,而在65歲以上的銀髮族中可達5%以上。

中國醫藥大學心臟科主任醫師張坤正表示,一旦發生心房顫動時,症狀包括心悸、胸悶、易喘、呼吸急促、全身無力等,有時一周發作一次,有時半個月發作一次,通常患者稍作休息後症狀就會隨之緩解,因此,容易輕忽這些危險訊號,但是,若一旦「有感」,通常「大事不妙」。

心房顫動危機:增5倍腦中風風險,2倍死亡率

張坤正醫師進一步強調,當心房不正常搏動時,很容易會在心臟內形成血栓,這些血栓隨著血流進入腦部而阻塞血液循環,就會引發腦中風,這種栓塞性腦中風嚴重程度高,預後也較不佳。一般來說,每6個腦中風病人,就有1個與心房顫動有關,推知心房顫動患者比一般人多出5倍中風的風險及2倍死亡率。

且其殘障程度及住院天數也會增加,對於生活品質上及運動功能都受到極大的影響。目前,造成心房顫動的原因不明,不過,已經確定的是,如果伴隨著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疾病或其他疾病,將會增加罹患心房顫動的機會。

41792  

預防心房顫動:養成「把脈」習慣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張世霖表示,心房顫動在治療目標上可分為:「症狀緩解」亦即降低異常的心搏速度,避免長期心跳過快而引起心臟衰竭等併發症;「降低產生併發症」即減少病患發生住院,中風甚至死亡的風險。而臨床上治療方式,包括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及心導管電燒術,但不論是藥物或電燒治療,患者仍有可能會有亂跳的不整脈發生,因此,提早「預防」變得極為重要。

根據歐洲心臟科醫學會建議,年齡超過65歲的長輩,平時可藉由「把脈」來檢測,養成每日量血壓及把脈的習慣,將收縮壓/舒張壓保持在130/85,脈搏則是在50~100之間,若是發現速度有不規律的情形,應盡速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機。而日常生活中,某些食品與生活壓力可能會影響自律神經系統並改變心律,應減少刺激性飲食,勿吸煙喝酒,保持生活正常。

原文連結: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8/15529

 

arrow
arrow

    H&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