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天,小心正是中風好發期,調查發現,台灣平均1小時有7.8個人中風,1年有12000多人死於中風。復健科醫師表示,中風患者出院後,除要定期複診外,更應掌握復健6個月黃金期;目前國內已引進奧運選手使用的「懸吊運動」復健,能強化軀幹肌力訓量,刺激神經肌肉深層,達到復健治療效果。

復健專科醫師曾清祥指出,國內20歲以上民眾約有1.4%曾被診斷中風,推估全台約有25萬中風人口。中風的可怕,除了可能致死之外,患者常見留下肢體癱瘓的後遺症,並且常出現平衡功能不佳、行走步態不正確、肌肉無力並且增加跌倒發生的機率,甚至因而造成中風患者傷殘、住院或死亡。

6個月復健黃金期 強化神經肌肉

臨床觀察發現,中風或腦傷後,因為腦部損傷的區域與嚴重程度不同,患者常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肢體動作障礙,使動作功能及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在急性治療期後,要把握最佳的6個月內復健黃金期,儘早開始積極進行復健治療與訓練。

由於中風患者的軀幹控制、平衡和行走步態密切相關,臨床上,最新的物理治療復健,採用「懸吊運動療法」,有助於患者肌力及軀幹穩定度提升,增進動作的控制與協調度,改善步態與平衡能力,使中風或腦傷患者的肢體動作及行走能力儘量復原。

懸吊式訓練 改善肢體平衡

物理治療師鄭景州指出,懸吊運動復健,為一種高層次的神經肌肉刺激技術,藉由誘發深層核心肌群的神經肌肉控制能力,進而達到改善患者軀幹穩定度與平衡能力之目的。

治療師可針對患者不同程度的肢體動作困難,利用懸吊系統支撐體重,在不同的姿勢下,針對特定肌群進行訓練,以改善患者關節肌肉穩定性、肌肉的共同活化性與協同性,加強軀幹穩定度;並可依患者的進步程度,給予不同的設定。

深層刺激神經 協調平衡佳

由於中風患者除常見患側肢體偏癱現象外,往往軀幹也缺乏正常的控制能力及穩定性,加上因不正常的肌肉張力或動作模式,影響到動作的協調或平衡能力,在行走時會出現一些甩腳、畫圈等異常的動作姿勢,造成步態不穩,容易跌倒受傷。

因此,增進中風患者的軀幹穩定度是物理治療復健的重要目標。然而目前一般的物理治療復健,大多集中於四肢訓練,較少著重於軀幹訓練,患者僅能藉助抬臀訓練或簡單的墊上運動,達到訓練軀幹穩定度的目的,但這種做法因仍有侷限。

明星運動員 曾經使用懸吊運動

51歲台商周先生,2009年11月在大陸因出血性中風,在北榮歷經4次開刀;待狀況穩定後,3年來持續在醫學中心進行復健治療。雖然已恢復行走能力,但因肌力與平衡能力不足,後經「泰洛比懸吊運動」治療,目前已能安全行走。

復健專科醫師曾清祥強調,自國外進口的「懸吊系統」,目前在國外已廣泛使用在運動員肌肉訓練上,包括:奧運滑雪金排Kjetil Aamodt、2009自行車世界冠軍Cadel Evans、挪威高爾夫球后Suzann Pettersen,在台灣羅嘉仁與陳偉殷,都有接觸懸吊運動的訓練。

主動參與 復健效果可提升

目前也運用於中風或腦傷等神經疾患的治療,從臨床觀察發現,被動治療的復健效果是40%,其餘60%來自病患的主動治療與參與。不僅可以強化專業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對於中風患者的肌力訓練,也有幫助。

原文連結: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167/15732

arrow
arrow

    H&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